话说少林寺这地方,大家都知道是功夫圣地,千年古刹,游客蜂拥而来,主要冲着和尚们的武艺和禅文化。可这背后藏着不少事儿,尤其是跟嵩山景区管委会的那些纠葛,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。管委会是当地政府部门,负责整个嵩山景区的运营,包括修路、建游客中心啥的。少林寺呢,虽然是宗教场所,但门票收入是它一大块资金来源。两边本来该合作共赢,结果因为钱的事儿闹得不可开交,积怨十几年,到现在还时不时冒泡。
先从头说起。1992年,政府在少林寺外一公里建了个大牌坊,写着“天下第一名刹”,然后在那儿设售票点,票价10块钱。那时候寺里自己也卖票,8块一张。游客得双重买票,寺方觉得不公平,管委会却说这是为了统一管理。两年后,1994年,票权全收回去,由管委会统一卖,从40块涨到80块,再到100块。寺方只能按比例分成。这就埋下了种子,寺庙觉得游客是为看和尚来的,凭啥大部分钱让政府拿走。管委会则说投资全靠他们,修基础设施花了大把钱,不拿回报怎么行。
展开剩余80%到了2009年底,两边签了个协议,门票100元一张,少林寺固定拿30元,管委会管售票和结算。听起来还行吧,按月结账。可实际执行起来,问题一大堆。寺方说分成没及时到账,财务人员去要钱,对方老推脱。2011到2013年三年,欠了将近5000万。寺庙统计是4970万本金,外加232万违约金。管委会不认,说统计口径不一样,比如免票游客不算分成,半价票也减半给钱。寺方觉得这是耍赖,协议上明明写着按人次分。
2014年,事儿闹大了。少林寺直接告到郑州中级人民法院,要求管委会还钱。起诉书里写得清楚,协议约定每月结算,可管委会长期拖欠。证据交换后,案子拖了会儿,但媒体曝光了。管委会一位领导在采访中说了一句,出家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。这话一出,社会上议论纷纷。寺方觉得这是瞧不起和尚,游客来嵩山主要是看少林,山林啥的次要。管委会坚持说景区开发全靠政府投入,寺庙就出个名头,拿30%已经不少了。结果案子没公开结果,但据说后来和解了,欠款部分补上。可这事儿没完,矛盾根儿还在。
再看少林寺的收入结构。门票只是部分,寺里还有香火钱、捐赠、法事、文创产品啥的。释永信当方丈后,推动商业化,注册700多个商标,防别人冒用少林名头。寺庙控股公司有16家,涉及文旅、房地产啥的。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核心,释永信曾持股80%,后来调整为寺庙持股。可外界总质疑,这算不算个人利益捆绑。寺方说这是保护文化,扩大影响。每年武僧巡演200多场,每场50万美元,收入不小。淘宝店、抖音号啥的,也卖文创,释永信亲自上镜讲禅。
释永信这人,1965年生安徽,俗名刘应成。1981年出家,拜行正法师,1984年剃度。1987年师父圆寂,他接管寺务。1999年当方丈,还拿了工商管理硕士。推动建官网,上淘宝,入抖音,少林成网红地。寺庙年门票收入超3亿,整体经济规模大。但商业化也招争议,有人说和尚不该沾钱。释永信控股企业,投资房地产啥的,外界传闻不断。2015年,有举报说他私德有亏,侵占财产啥的,当局调查后说不属实,财务需规范。
可这些年,寺庙和管委会的疙瘩没解开。港中旅2010年入股嵩山旅游公司,拿走51%门票分成,少林寺30%,管委会剩19%。寺方觉得港中旅是外来户,凭啥分大头。2020年,港中旅退出,据说因为分成纠纷和疫情影响。寺庙起诉管委会后,省领导还介入调解。可见事儿闹到高层。门票价后来调到成人80元,儿童40元,但分成比例没变。寺方总觉得吃亏,管委会说投资回报必须有。
现在到2025年7月26日,又出事儿。释永信传闻被带走调查。他的微博停在7月24日早上6点58分,以前日均1.5条,现在三天没动。媒体打电话问寺方,外联负责人先挂电话,后说几天没见人,等官方消息。网传假警情通报,说他携情人子女潜逃美国,被拦截啥的,开封警方辟谣是假的。但信源多处交叉,调查可能真有。原因不明,可能经济问题,涉及寺庙财务或公司运作。释永信社交粉丝87万,网红方丈形象,这次又陷漩涡。
这事儿反映啥?宗教场所和政府合作,总绕不开钱。少林寺是文化遗产,国家管,但运营需资金。管委会投资基础设施,理应分利。可寺方觉得贡献大,分成少。全国不少景区类似,多头管理,部门林立,建设、文物、旅游啥的都插手。结果分成乱,监督弱。少林寺商业化是双刃剑,扩大影响,但易生腐败风险。释永信推动现代化,建公司护IP,可个人持股传闻让人疑心。调查若属实,可能震动宗教界。
话说回来,出家人和钱的事儿,本就敏感。佛门清净,可现实中寺庙需维持。少林功夫全球闻名,游客捐款啥的不少。但分成纠纷暴露问题,协议执行不严,统计不透明。管委会领导那句问话,表面随意,实际戳中痛点。和尚要钱干啥?修寺、慈善、传播文化呗。可外界总觉得多就不对。寺方反击,游客冲少林来,山景次要。两边各有理,但没平衡好。
长远看,景区管理需改革。统一部门,透明分成,审计介入。少林寺案例是镜子,宗教商业化需边界。释永信事件若经济相关,可能牵出旧账。2014欠款案后,寺庙财务规范了些,但公司链条复杂。控股16家,投资文旅地产,资金流大。调查焦点或在此。寺方低调回应,等官方,说明事儿不小。
总的,这积怨不是一天两天。从1992牌坊,到2009协议,再到2014起诉,2025传闻,一脉相承。钱是导火索,根儿在管理体制。希望当局查清,给说法。少林寺是文化符号,别让纠纷毁了名声。老百姓看热闹,实际关心宗教纯净和景区公平。话说,和尚也好,官员也罢,钱事儿总得明明白白。否则,积怨越深,事儿越大。
发布于:山西省倍悦网配资-杠杆配资-在线配资平台-杠杆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